5.0
网友评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174次评分
  • 很差
  • 较差
  • 还行
  • 推荐
  • 力荐

扫一扫app播放

作者:明瀚         一:生平与实践      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资源囤-ZiYuanTun.Com】。他曾是Lettrist 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 ou Barbarie的一员(此二团体皆是发起於二战後法国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脱离Lettrist的极端分支,後者则源自於扥洛斯基主义-第四国际),此外,1953年德博也参与了这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这些活动之後被收录在Naked Lips一书之中。      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的出版造成了许多知识人和学生的,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不时有著从这本书中徵引的话语。他该书的理论是试图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公私领域在於欧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导致的精神衰弱的问题,而他假设「景观」就是罪魁祸首,而他对於景观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袭於马克思、马库塞、卢卡奇对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为他涉及Gerard 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杀命案而遭致名声诋毁,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电影也因此无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发行,他五部电影也是於这两年才陆续在法国本土重新由私人释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发行。(台湾目前买不到,要订)      二:情境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介绍      「情境国际」对社会的批判和主张对当下生活采取的行动和作为是当时知识青年主要思想的来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还有Asger 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写《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哈伍尔˙范内哲姆(Raoul 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国际」1959年正式从Lettrist(单字主义:一支後结构主义的作家和诗人派别,主张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艺术表达,源自达达Dada,主要想区辨当时布尔乔亚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国际」同时也是68五月学运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国际」(1957-1972)相信思考当下性的时刻能有作出改变的高度潜力,并且从中藉由有效的权力关系去转化社会,而自我的解放也来自於此;而这个对社会结构的转化也就是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情境国际」试图去创造一连串源自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策略,例如世俗启迪、衍生(encounters:行动的流窜和无以名状的偶遇)、创旧手法(Dtournement:运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对原先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传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讯息 ),在当时,他们与「眼镜蛇」(CoBra)这个艺术团体(北美馆有展过)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显示(参考【今艺术】156期)从英国的庞克运动也可以看出「情境国际」的些许传统,当情境主义见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领域时,许多以Psychogeography(暂译「精神地形学」,该词首用於【情境国际】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词为名的派系则纷纷出现於世界各地。      三. 德博拍过哪几部电影:      Howls for Sade (1952)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轨不同的voice在说著不同的话,但是没有一个提到萨德(But no one talks about Sade in this film)。这部片似乎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每个段落看似互不相关,但又有其特殊观关联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轨的间续叙事,以及一个大叙事\/後设叙事的旁白。      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Unity of Time (1959):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应近似於1953年德博参与了那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这个传统的延伸可以在高达早期新浪潮电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 in the City“文章中可见一般。      Critique of Separation (1961)   片中就是一个短发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断地在巴黎街头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上集的维也纳或下集的巴黎那样相知相随,见片段:@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3)   这部片利用大量的电影片段拼装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颇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头暴动的纪录片,德博以覆颂他於1967年写成的《景观社会》段落的方式进行影片的画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阅听中,德博用了不少关於战争或革命的电影来说明革命的时间观,从布尔乔亚革命到後续的无产阶级革命,透过陆续放映《埃及战役》、《波坦金战舰》、史达林政权阅兵、1968年学运纪录片等片,来达成他的影像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性留待之後课堂举证与讨论。      Refutation of All the Judgments, Pro or Con, Thus Far Rendered on the Film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5)   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 (1978)   在有限的影片阅听中,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摇镜的方式将巴黎某处的广场周边景观全数摄尽,而片末重新回到摄影机一开始拍摄之处,这看似无意义的拍摄其实可能是有对话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对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对城市景观化的批判(这似乎有些薄弱)。见片段:@      四:《景观社会》的阅听札记      与本堂课讨论读本同名的《景观社会》那部电影主要在演什么,很可惜我无法获得上集,所以不能窥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针对下集作出解释、批判和一些根据该片内容具高度关联也具联想性的切题方向:      札记1:女子听到曲调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惊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强调超现实主义化「入梦」之後必须「出梦」的实践重要性。麻醉的问题一向是神游者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是一种内在去历史的历史观,正如流行会不断循环,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这便是德博所说的历史的瘫痪,时间的错误意识。(但是德博在电影後半段又说,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      札记2:在《埃及战争》(War in the Land of Egypt)的选映片段中,德博讨论到权力如何规避其自身获取的方式,正如编年史也没有记载任何权力更迭的事件细致是如何发生的,总用一种模糊化的技术让权力或神话永远置於高位。德博说:「这是一个沉默的表演,统治者走出门外,对群众招招手,不发一语,不加解释自身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让何往後的政治主张」      札记3:布尔乔亚和农耕者(平均地权者)曾经同心合力过,但後来布尔乔亚取得统治地位後则幸存者(Survivals)逐一灭绝,布尔乔亚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历史,个体在其中仍然牺牲,而商品经济成为宿命,以物之拥有这件事来评断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 was, but is no more, new immobility in history,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      札记4:所谓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世界市场的时间,同时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时间,而这便是世界景观的必然结果(景观是资本高度积累的必然结果)。      札记5:而劳动阶级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时间,所以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兴起也来自布尔乔亚的发展,{电影中有氢弹大爆炸的画面}则,历史又动了,无产阶级点出了一种为著新的历史生活的可能之点   札记6:在现代景观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现为阶级自身的对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观,则必须够过思维对景观的穿越,意识则於此成形。      札记7: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正如同意识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伪装成整体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识形态之下,基於这样的实践氛围,劳工应该是更多变的、自发的并且范围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札记8:革命和理论的关系德博身为国际情境的理论创建者也有讨论,他说,是有理论需求这件事,但是他们并不被理论地塑造,他举例:苏维埃政府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      问题1:德博挑选几段当成旁白来念,与影片有一种对应、无关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为何?这些电影的选用有什么样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条意味),会不会他所正面支持扬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时间中也变成了一种景观,如果这是一个社会资本宏大实现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种完美的决裂?他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盲点,阶级斗争完全无法影像化、也无法理论化。      问题2:如果这部影片是基於史达林集权主义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现了那一代知识人对左翼热情的逐渐淡却,虽然在片尾看似庆功般赞许(可以讨论本片中那神来多笔的配乐)者68学运的活跃和罢工(推翻布尔乔亚社会)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免嗅到镇暴烟硝味後的那一股沧凉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气。      五: 相关电影作品网站、68电影与书籍   ˙德博电影作品文字载录:http:\/\/www.bopsecrets.org\/SI\/debord.films\/   ˙德博影像全集网站:http:\/\/www.guydebordcineaste.com\/   ˙德博影像全集法国fnac贩售网:http:\/\/www.fnac.com\/Shelf\/article.asp?PRID=1737684&OrderInSession=1&Mn=1&SID=29619958-7c6f-bcf7-2f08-7106ca8fc23d&TTL=101120052049&Origin=fnac_yahoo_home&Ra=-3&To=0&Nu=1&UID=04f2698ae-a621-ca29-0b35-7dc4a0df7781&Fr=3   ˙文章:“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http:\/\/www.cul-studies.com\/english\/interview\/200412\/315.html   ˙路况,,《五月之砖》2005.1唐山出版社   ˙贝托鲁奇,The Dreamers《巴黎初体验》,金马影展片名译为《爱做爱作梦》
展开

资源列表

相关影片

超人
大卫·科伦斯韦,瑞秋·布罗斯纳安,尼古拉斯·霍尔特,埃迪·盖瑟吉,安东尼·卡里根,内森·菲利安,伊莎贝拉·莫塞德,斯凯勒·吉桑多,莎拉·桑帕伊奥,玛利亚·加布里埃拉·德法里亚,艾伦·图代克,普路特·泰勒·文斯,内娃·豪威尔,弗兰克·格里罗,温德尔·皮尔斯,贝克·班尼特,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米凯拉·胡佛,特伦斯·罗斯摩尔,迪内希·迪亚加拉詹,布莱德利·库珀,安吉拉·萨拉弗安,米莉·阿尔柯克,约翰·塞纳,肖恩·古恩,威尔·里夫,
破果
李慧英,金圣喆,金武烈,梁奏美,申诗雅,延宇振,金康宇,玉子妍,崔武成,南明烈,
侏罗纪世界:重生
斯嘉丽·约翰逊,马赫沙拉·阿里,乔纳森·贝利,鲁伯特·弗兰德,艾德·斯克林,曼努埃尔·加西亚-鲁尔福,卢娜·布雷斯,大卫·伊亚科诺,贝希尔·西尔万,菲莉皮娜·维莱芝,奥德丽娜·米兰达,DylanBickel,
室町无赖
大泉洋,长尾谦杜,松本若菜,北村一辉,柄本明,堤真一,远藤雄弥,前野朋哉,阿见靖士,般若,武田梨奈,水泽绅吾,岩永丞威,吉本实忧,土平东贝,稲荷卓央,芹泽兴人,中村苍,矢岛健一,三宅弘城,
雷霆特攻队*
弗洛伦丝·皮尤,塞巴斯蒂安·斯坦,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刘易斯·普尔曼,大卫·哈伯,怀亚特·罗素,
龙珠大魔
野泽雅子,久川绫,堀川亮,田中真弓,铃木崚汰,草尾毅,平野绫,川津泰彦,太田真一郎,青森伸,盐屋浩三,岛田敏,森久保祥太郎,榎木淳弥,日笠阳子,中博史,绪方贤一,大友龙三郎,
凶器
朱莉娅·加纳,乔什·布洛林,王汉斌,阿尔登·埃伦瑞奇,奥斯汀·艾布拉姆斯,卡里·克里斯托弗,埃米·马迪根,托比·哈斯,克莱顿·法里斯,琼·黛安·拉斐尔,萨拉·帕克斯顿,贾斯汀·朗,杰森·特纳,斯嘉丽·谢尔,安妮·朱尔斯,阿丽·伯奇,迈克尔·吉尼·康提,埃里克·杰普森,惠特默·托马斯,凯莉·舒特拉,罗尼·马修,梅丽莎·庞西奥,卢克·斯派克曼,亚伦·奎克·奈尔森,嘉莉·吉布森,萨拉·科普金,
爱丁顿
华金·菲尼克斯,佩德罗·帕斯卡,艾玛·斯通,奥斯汀·巴特勒,卢克·葛莱姆斯,迪尔德丽·奥康奈尔,迈克尔·沃德,小克利夫顿·克林斯,艾米丽·霍菲尔,马特·戈麦斯·日高,卡梅隆·曼,AuburnAshley,丹·戴维森,威廉·贝勒,金·奥尔巴,蕾切尔·德·拉·托尔,拉塞尔·吉布斯,加布·凯斯勒,JasonPotter,威廉·斯特奇,
魔法蓝精灵
蕾哈娜,詹姆斯·柯登,尼克·奥弗曼,约翰·古德曼,JP·卡利亚赫,丹·列维,艾米·塞德丽丝,娜塔莎·雷昂,吴珊卓,吉米·坎摩尔,奥克塔维亚·斯宾瑟,尼克·克罗尔,汉娜·沃丁厄姆,亚历克斯·温特,玛雅·厄斯金,比莉·洛德,索洛·马里多纳,库尔特·拉塞尔,克里斯·米勒,雷切尔·巴特拉,
史上最棒的圣诞庆典=
劳伦·格拉汉姆,朱迪·格雷尔,伊丽莎白·塔比什,克里克·B·R·沃勒尔,皮特·霍姆斯,斯蒂芬妮·西,瓦妮莎·贝纳文特,莫莉·贝尔·赖特,马修·兰姆,KynleeHeiman,劳伦·科克伦,SebastianBillingsley-Rodriguez,LoreleiOliviaMote,伊莎·薇洛特,丹妮尔·霍特默,JenniBurke,比阿特丽斯·施耐德,MasonDNelligan,戴娜·莱托尔德,SaraAngelica,
玫瑰
奥利维娅·科尔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特·麦克金农,安迪·萨姆伯格,舒提·盖特瓦,苏妮特·玛尼,佐伊·赵,詹米·德米特鲁,德莱尼·奎因,哈拉·芬利,欧利·罗宾逊,韦尔斯·拉普帕波特,艾莉森·詹尼,威尔·史密斯,卡洛琳·帕特里奇,玛格丽特·科鲁尼,奥利·达伯斯,裘德·科沃德·尼科尔,贝琳达·布罗米洛,小田部明纮,艾米莉·皮格福德,保罗·佩普,兰贾尼·布罗,罗宾·阿特金·唐斯,马特·科博伊,
惊变28年
朱迪·科默,阿尔菲·威廉姆斯,亚伦·泰勒-约翰逊,拉尔夫·费因斯,杰克·奥康奈尔,齐·刘易斯-帕里,艾德文·瑞丁,克里斯托弗·富尔福德,斯特拉·古奈特,艾琳·凯利曼,戈登·亚历山大,艾玛·莱尔德,金·艾伦,SandyBatchelor,MauraBird,内森·霍尔,GeoffreyNewland,乔·布莱克莫尔,SamLocke,GhaziAlRuffai,CeliCrossland,
碟中谍8:最终清算
汤姆·克鲁斯,海莉·阿特维尔,文·瑞姆斯,西蒙·佩吉,埃塞·莫拉雷斯,庞·克莱门捷夫,亨利·科泽尼,霍特·麦克卡兰尼,珍妮特·麦克蒂尔,尼克·奥弗曼,汉娜·沃丁厄姆,特拉梅尔·提尔曼,安吉拉·贝塞特,谢伊·惠格姆,格雷格·泰山·戴维斯,查尔斯·帕内尔,马克·加蒂斯,罗尔夫·萨克森,露西·图卢加鲁克,加利·艾尔维斯,
亲爱的,别!
玛格丽特·库里,奥布瑞·普拉扎,克里斯·埃文斯,蕾拉·阿波娃,雅克尼尔,加比·比恩斯,塔莉娅·莱德,查理·戴,克里斯汀·康奈利,约什·帕夫切克,唐·斯瓦泽,莉娜·霍尔,亚历山大·卡斯托尤,卡莱·布朗,克里斯坦·安迪多米,比利·艾希纳,吉娜·麦克罗伊,肖恩·迪林汉姆,朱德·阿坦西欧,肖恩·菲利普·格拉斯哥,
坏蛋联盟2
山姆·洛克威尔,马克·马龙,奥卡菲娜,克雷格·罗宾森,安东尼·拉莫斯,莎姬·贝兹,丹妮尔·布鲁克斯,娜塔莎·雷昂,玛丽亚·巴卡洛娃,艾利克斯·布斯汀,理查德·艾欧阿德,莉莉·辛格,欧米德·吉亚李利,科林·乔斯特,杰米·卡米尔,雨果·萨维诺维奇,迈克尔·高德尔,乔伊·纳波尔,莫尼娅·阿亚齐,杰伦·摩尔,
复活她
莎莉·霍金斯,比利·巴瑞特,索拉·黄,乔纳·雷恩·菲利普斯,史蒂芬·菲利普斯,莎莉-安妮·厄普顿,米莎·海伍德,凯瑟琳·亚当斯,布莱恩·戈弗雷,布兰登·贝肯,奥尔加·米勒,妮可·蒂尔勒,弗朗切斯·凯撒,艾莎·欧康奈尔,阿丽安妮·罗斯,阿穆雅·莫莉森,基斯·沃里尔,瑞安·林顿·布朗,内森·欧基非,尼克·贾瓦迪,
  • 片名:景观社会
  • 状态:WEB-1080P
  • 主演:未知
  • 导演:未知 
  • 年份:1974
  • 地区:法国
  • 类型:纪录片 纪录 电影 
  • 频道:7.2
  • 上映:1974-05-01(法国)
  • 语言:法语
  • 更新:2025-10-21 14:53
  • 简介:作者:明瀚         一:生平与实践      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资源囤-ZiYuanTun.Com】。他曾是Lettrist 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 ou Barbarie的一员(此二团体皆是发起於二战後法国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脱离Lettrist的极端分支,後者则源自於扥洛斯基主义-第四国际),此外,1953年德博也参与了这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这些活动之後被收录在Naked Lips一书之中。      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的出版造成了许多知识人和学生的,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不时有著从这本书中徵引的话语。他该书的理论是试图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公私领域在於欧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导致的精神衰弱的问题,而他假设「景观」就是罪魁祸首,而他对於景观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袭於马克思、马库塞、卢卡奇对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为他涉及Gerard 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杀命案而遭致名声诋毁,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电影也因此无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发行,他五部电影也是於这两年才陆续在法国本土重新由私人释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发行。(台湾目前买不到,要订)      二:情境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介绍      「情境国际」对社会的批判和主张对当下生活采取的行动和作为是当时知识青年主要思想的来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还有Asger 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写《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哈伍尔˙范内哲姆(Raoul 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国际」1959年正式从Lettrist(单字主义:一支後结构主义的作家和诗人派别,主张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艺术表达,源自达达Dada,主要想区辨当时布尔乔亚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国际」同时也是68五月学运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国际」(1957-1972)相信思考当下性的时刻能有作出改变的高度潜力,并且从中藉由有效的权力关系去转化社会,而自我的解放也来自於此;而这个对社会结构的转化也就是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情境国际」试图去创造一连串源自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策略,例如世俗启迪、衍生(encounters:行动的流窜和无以名状的偶遇)、创旧手法(Dtournement:运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对原先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传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讯息 ),在当时,他们与「眼镜蛇」(CoBra)这个艺术团体(北美馆有展过)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显示(参考【今艺术】156期)从英国的庞克运动也可以看出「情境国际」的些许传统,当情境主义见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领域时,许多以Psychogeography(暂译「精神地形学」,该词首用於【情境国际】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词为名的派系则纷纷出现於世界各地。      三. 德博拍过哪几部电影:      Howls for Sade (1952)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轨不同的voice在说著不同的话,但是没有一个提到萨德(But no one talks about Sade in this film)。这部片似乎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每个段落看似互不相关,但又有其特殊观关联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轨的间续叙事,以及一个大叙事\/後设叙事的旁白。      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Unity of Time (1959):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应近似於1953年德博参与了那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这个传统的延伸可以在高达早期新浪潮电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 in the City“文章中可见一般。      Critique of Separation (1961)   片中就是一个短发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断地在巴黎街头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上集的维也纳或下集的巴黎那样相知相随,见片段:@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3)   这部片利用大量的电影片段拼装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颇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头暴动的纪录片,德博以覆颂他於1967年写成的《景观社会》段落的方式进行影片的画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阅听中,德博用了不少关於战争或革命的电影来说明革命的时间观,从布尔乔亚革命到後续的无产阶级革命,透过陆续放映《埃及战役》、《波坦金战舰》、史达林政权阅兵、1968年学运纪录片等片,来达成他的影像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性留待之後课堂举证与讨论。      Refutation of All the Judgments, Pro or Con, Thus Far Rendered on the Film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5)   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 (1978)   在有限的影片阅听中,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摇镜的方式将巴黎某处的广场周边景观全数摄尽,而片末重新回到摄影机一开始拍摄之处,这看似无意义的拍摄其实可能是有对话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对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对城市景观化的批判(这似乎有些薄弱)。见片段:@      四:《景观社会》的阅听札记      与本堂课讨论读本同名的《景观社会》那部电影主要在演什么,很可惜我无法获得上集,所以不能窥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针对下集作出解释、批判和一些根据该片内容具高度关联也具联想性的切题方向:      札记1:女子听到曲调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惊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强调超现实主义化「入梦」之後必须「出梦」的实践重要性。麻醉的问题一向是神游者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是一种内在去历史的历史观,正如流行会不断循环,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这便是德博所说的历史的瘫痪,时间的错误意识。(但是德博在电影後半段又说,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      札记2:在《埃及战争》(War in the Land of Egypt)的选映片段中,德博讨论到权力如何规避其自身获取的方式,正如编年史也没有记载任何权力更迭的事件细致是如何发生的,总用一种模糊化的技术让权力或神话永远置於高位。德博说:「这是一个沉默的表演,统治者走出门外,对群众招招手,不发一语,不加解释自身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让何往後的政治主张」      札记3:布尔乔亚和农耕者(平均地权者)曾经同心合力过,但後来布尔乔亚取得统治地位後则幸存者(Survivals)逐一灭绝,布尔乔亚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历史,个体在其中仍然牺牲,而商品经济成为宿命,以物之拥有这件事来评断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 was, but is no more, new immobility in history,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      札记4:所谓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世界市场的时间,同时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时间,而这便是世界景观的必然结果(景观是资本高度积累的必然结果)。      札记5:而劳动阶级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时间,所以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兴起也来自布尔乔亚的发展,{电影中有氢弹大爆炸的画面}则,历史又动了,无产阶级点出了一种为著新的历史生活的可能之点   札记6:在现代景观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现为阶级自身的对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观,则必须够过思维对景观的穿越,意识则於此成形。      札记7: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正如同意识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伪装成整体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识形态之下,基於这样的实践氛围,劳工应该是更多变的、自发的并且范围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札记8:革命和理论的关系德博身为国际情境的理论创建者也有讨论,他说,是有理论需求这件事,但是他们并不被理论地塑造,他举例:苏维埃政府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      问题1:德博挑选几段当成旁白来念,与影片有一种对应、无关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为何?这些电影的选用有什么样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条意味),会不会他所正面支持扬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时间中也变成了一种景观,如果这是一个社会资本宏大实现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种完美的决裂?他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盲点,阶级斗争完全无法影像化、也无法理论化。      问题2:如果这部影片是基於史达林集权主义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现了那一代知识人对左翼热情的逐渐淡却,虽然在片尾看似庆功般赞许(可以讨论本片中那神来多笔的配乐)者68学运的活跃和罢工(推翻布尔乔亚社会)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免嗅到镇暴烟硝味後的那一股沧凉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气。      五: 相关电影作品网站、68电影与书籍   ˙德博电影作品文字载录:http:\/\/www.bopsecrets.org\/SI\/debord.films\/   ˙德博影像全集网站:http:\/\/www.guydebordcineaste.com\/   ˙德博影像全集法国fnac贩售网:http:\/\/www.fnac.com\/Shelf\/article.asp?PRID=1737684&OrderInSession=1&Mn=1&SID=29619958-7c6f-bcf7-2f08-7106ca8fc23d&TTL=101120052049&Origin=fnac_yahoo_home&Ra=-3&To=0&Nu=1&UID=04f2698ae-a621-ca29-0b35-7dc4a0df7781&Fr=3   ˙文章:“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http:\/\/www.cul-studies.com\/english\/interview\/200412\/315.html   ˙路况,,《五月之砖》2005.1唐山出版社   ˙贝托鲁奇,The Dreamers《巴黎初体验》,金马影展片名译为《爱做爱作梦》
搜索历史
删除
热门搜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登录账号

启动快捷

极速播放

蓝光画质

下次再说